台中精機精密二期全球營運總部(續1)

NO.447 Victor Taichung Machinery Works Co., Ltd.

台中精機始略
《精機。精心機》

2014,甲午,春,台中精機全球總部啟航。

第一次站在基地前,不禁皺眉。基地高差超過21米,七層樓高,三面臨路,好似有種力度想從坡堆裏衝出,看來如何順服於山形地勢,將是第一個必須面對的難題。然,精機將於此地建立全球營運總部,成為整合綠能、智能及一甲子薪火傳承的母艦,設計團隊將傾全力達成傳承、接地、連天、應人、崇古、推今、暢流及格物等八大任務。

傳承。

傳承一甲子,信頼一輩子。何以為之?我們請出了精機創始,賣出的第一部工作母機,「牛頭刨床」,以其形、其機構及其展現的樸實務實精神,作為意象主軸。於是,一部放大數百倍的刨床在山坡上舖天蓋地的展開,機身甸甸,崁入部分土堆,以為廠區,根基永固;機頭仰首,延伸至坡頂,以為辦公樓,青龍抬頭。由於刨床機殼邊緣圓鈍,量體厚實,恰如精機給人溫潤、質純之感,本案大量採用「弧形」來對應地形、造型及連結的任務,並使其連成一氣,因勢利導,一艘巨艦,或如巨鯨般的量體就這麼「孵」了出來。這艘巨艦多是自然形成,不加矯作,不知是否意味著精機在本業深耕,不加文飾,仍如航空母艦般引領著同業前行。

弧形是自然形成的,但「弧牆」就煞費苦心了。由於是3D雙曲面牆,設計之初就曾找過台中數位圖書館、BRT的外牆廠商來研究工法。慘!造價是一般RC外牆的10倍。於是回歸原點,用最土法練鋼的老方法,「分段放樣」,本來一層樓一次的放樣,恐怕因為外牆進出面不斷變化要分成10多次,別人的模板用釘的,本案則是用「捏」的,小心翼翼的逐漸拉起來。在拆除鷹架、現出原形前,團隊所有成員皆摒習以待,誰都無法預知全貌,所幸不負苦心人,含淚達標。

另一個挑戰是石頭,掛附在辦公樓外牆的「異形石材」。RC曲牆由廠區往高處延展到辦公樓,牽動全廠的青龍抬頭,將由石材接手,由精湛的放樣技藝轉成石材的製造工藝,無縫接軌。由於形體仍在流動、變化中,預告著每一塊石材都將不同,而在國外加工、國內組裝、不斷設變的情況下,相關人等,焦頭爛額。然,群策群力,使硬石軟化,緜緜相連,終成一氣。

接地。

基地前,巍巍茫茫,基地上,高崗遠望。我們試著將廠區安座於下,以面臨最低的道路作為主入口,並利用廠房樓層高度引接土地的既有高差,產出另外兩處出入口,建築,就這麼「融入」基地內了。高崗,站在21米高處上,溫柔的巨人睥眤四方,不是強加,而是天成。

接地二,「接地氣」。由於全空調的需要,我們試著讓「土地的呼吸」來幫忙降溫。利用土地高差,我們在地底下3-4米處埋了兩根80多米長,直徑1.5米的大吸管,因為「地冷」,外氣在走完80米路程後降了3-4C,再吸入空調冷凍主機房,大幅減少外氣熱負荷,預估每年將省下百萬電費,看來山坡又幫了大忙。

連天。

呈地,然,連天。有回搭機降落清泉崗機場,窗外赫見精科二期工業區即在眼前,而精機,在正中央。4800坪廠區屋頂,即將以太陽能版片組成的「OR」,歡迎從天而降的旅客,台中到了,中台灣精密機械的黃金縱谷到了。Google map上也將呈現一顆標有OR的電晶體,趨動整個產業鏈。

想見最高領導人,先過北斗七星陣。航母艦橋,全案最高樓層,辦公樓五樓,是精機領航人黃董事長及高階主管們的辦公室。原本留設採光中庭,因勘輿的考量作罷,但「光」還是得進來的。勘輿張老師的指點,來個「北斗七星」如何?於是產出了七顆排列、方位、大小按其亮度安排的採光孔,引入天光。天光透過近兩米的桶身進入室內,變得靜謐、溫暖柔和,千百年來於夜空指引旅人的天星,此時化身光體,日夜交替引領前行,航向未知。

應人。

照顧人,可以到什麼程度?舉凡一般可以想像到的員工辦公、操作、學習、休憇、休息、會議等空間一應俱全外,更不用説如霍格華茲魔法學校般壯闊,10米挑高的500人大餐廳。那想像不到的呢?如「摩托車道」。因應地形,停車場設置於頂樓,而且出入口只有一處,500個車位加上300部機車,上下班時容易造成汽機車爭道。於是,處於相對弱勢的肉包鐵,機車騎士的安危,立馬變成檢討的焦點。從車道分配、彎曲曲率、鋪面安排、顏色標示、燈光警示等,前後提出數十種方案討論,目標只有一個:「員工安全第一」,體恤之情,方方面面,不言可喻。

看到最基層的照顧,那尊貴的VlP客人呢?迎賓,從貴賓出發前就開始了。依計劃,VlP貴賓座車的車牌號碼,已經事先輸入車牌辨識系統,來訪車輛將無須Check in,直接引導進入安排好的車位,屆時,迎賓人員早已就位,接待貴賓通過連接空橋,到達指定地點,進行會議、參觀、交流、拜訪。如此體貼的安排,將硬體設備成功的轉化為軟性服務,真正作到以客為尊,賓至如歸。

崇古。

人可以古意,建築行不行?經勘輿張大師指點,「龍抬頭」成為建築群體精神及視覺焦點。山頭上的青龍,寬闊的明堂,龍虎柱鎮守的顎口,上下一氣呵成,以傳統勘輿為本的全區建築配置,精準的對應現代環境科學,大形若拙,不露痕跡,仍不禁嘆:好似青龍盤山頭,威風赫赫不能收。

推今。

時下流行語,綠能、智能、工業3.5、工業4.0,説真的,關鍵不在如何作,在業主推動的決心,進而融入文化。面子裏子?孰輕孰重?本案早已拋開口號迷思,務實的逐一檢討、佈設數千個訊號監測點。佈線,如神經原般展開,而且要仔細安排,併入共同管線槽中,不能愛去哪裡就去哪裡,還得預留日後擴充的可能,上上下下,又是一番焦頭爛額。由各系統回饋的訊號,透過通訊協定,連結ERP,成為管理、決策、防災、節能的有效資訊,落實智慧生產;整廠協調作動,猶如巨型母機。德國西門子安貝格廠,花了30年打造工業4.0示範廠,傲視全球,本廠將超英趕美,急起直追。

關於綠能,自然力為上,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;咱下有「地管」降溫,上有OR太陽能。此外,另有空調儲冰槽系統、全熱交換器、吊頂大風扇、Low-E隔熱玻璃、綠建材、30%綠覆率、數百顆大樹,入秋後還有滿山遍野數以萬計的小黃花。大林、小徑、彎流、清風,將環保綠能化身為生活及工作的態度,進而產生憐惜疼愛之情,不為綠而綠,方為上策。

暢流。

國父説:「貨要暢其流」。物流、人流、氣流、水流,其實,這裏是廠辦設計的核心。37次設計會議中有超過30次是在討論產線的,施工期間的調整更是不計其數,總有沒想清楚的問題,總有更好的可能。從主次出入口、環廠動線、倉管、備料、搬運、節點、產線、維修、展示、測試、品管、出貨,天上走的天車地下爬的RGB,進而產出自動化流程,環環緊扣。其間,為了出貨卡車進入廠內的排廢氣問題,傷透腦筋;有塞(排氣管)的,有接(排氣管)的,最後「用趕的」;用風機吹出如氣簾般的效果,阻擋90%的廢氣進入廠內,並將其排出,便宜有效,雖不全中亦不遠矣。

拖板車,載物後離地剩下5-8公分,嚇出一身冷汗。這表示輪距10米內的路面幾乎不能出現高程折點,就是要很平、不能彎折的意思,而大門出入口與廠內地坪已經有2米高差,如何是好?為此,邀集貨運公司、司機老師傅,現場模擬運轉、進出動作,一公分一公分的調整路面高程,最後決定修改兩根地梁,驚險過關,褲底一包。

人流,先分流。此時,山坡又出來幫忙。由於基地高低差,廠區儘可能貼近底面,接近主入口;而高處,正好引入人流,數百輛上下班的汽機車人潮,與貨流分開了。魚貫進入屋頂停車場後,上工的上工,辦公的,經過引接空橋,不必經過廠區,可直接進入辦公室,還能遠眺大台中市區,天天如此。大人流解決了,還有小人流,絡驛不絕的參訪團。於是,如電影劇本般的安排就上場了,從停車、仰望、步行、接待、簡報、路線、節點、回望,看熱閙的看門道的,因應不同來者皆有所備,入大山豈可空手而歸?

貨要快,人要慢。第一次造訪的貴客將延彎曲山路,徐徐上行,抵達辦公樓。其間盡是樹林花草,期待在會面前,靜氣心平。也可以選擇用走的,20米寬的綠帶,高木、小徑、流水,上七層樓高,好樣的。

格物。

什麼叫難?「無振」最難。由於作業區不能有振動,直接影響組裝精度,而直下層卻有多部30噸天車作動,無振在物理上根本不可能,只能「抗振」。首先,從強化建築物的鋼性作起,選擇RC造、大柱、大梁、增加小梁、斜撐、樓板厚度,就是要很硬啦。再者,從振動源下手,選擇變頻天車降低即動即停的瞬間水平力、考慮使用軌道防振墊片、精準調校軌道保持平行避免咬輪等,想方設法,招數盡展。其間,還想過「浮式構造」,將組裝區徹底與結構分離,因為造價過高作罷。建廠,首次進入連結構技師都無十分把握的境地,從結構安全進入微振動控制,成效呢?大伙皮繃緊一點。

難得。

終曲,談一下唱和的人們,同心、願意。少有工程能讓所有人急切的想貢獻所學、所見、所聞、所能,深怕未能在這段歷程留下點痕跡。主要是敦厚的業主、認真的營建者、改圖改到不行的設計單位,及上百成千、競競業業的現場工作人員,共同建立「信任圈」,關關難過關關過,互相成就。也因為「我願意」,讓這一切變得可能。辛苦啦!

天光、地氣,神來一筆;
巨艦、茶亭,處處心機。

2019,己亥,秋風起,收。


後記。